生了老大之後,她開始部落格書寫異國育兒感想,廣受好評,擁有超過20萬人次點閱率。她的教養哲學吸引出版社為她集結《孩子,我要你做自己》一書,她歸納以色列的教育哲學就是:「教會小孩認識自己、了解自己。」
▲吳維寧將她的育兒感想集結成《孩子,我要你做自己》一書。(圖/吳維寧提供)
披著及肩長髮,身型瘦削斯文的吳維寧對教育很有想法。求學期間經歷了社運、學運、農運等解構社會舊有體制的運動,她是個對教改有想法、對教學有熱情的行動派,就讀研究所時修教育學程,取得中等教育學程教師證,當過第一線的高中公民老師;她也曾進入體制,擔任當時教育部政務次長范巽綠的秘書,做過「行政院教育審議委員會」研究助理,對台灣九年一貫教育政策有深入研究。
以人為本 孩子自由發展
2005年遠嫁以色列的她,認真學習希伯來文及猶太文化,有了孩子之後,她開始在教養過程中,研究台灣與以色列教養方法的差異。她發現,以色列的教育方式看似很輕鬆,其實非常科學,就是以人為本,讓孩子做自己。
每個孩子都有獨特的個性和發展節奏,不能完全套用教養書上的建議,為了達到這個目標,以色列的教養習慣要求父母配合新生兒的作息、讓寶寶學習自己吃飯、給小孩最大的自由空間摸索,多和其他小孩玩耍,有足夠的空白時間,發展自己的個性。
以色列與周圍國家的關係緊張,安檢以嚴格出名,但是軍人卻相當散漫。吳維寧說,在以色列很難看到軍人齊步走,作出整齊劃一的動作,他們不受規訓、不習慣服從指令,因為每個人從小就被鼓勵獨立判斷;可是,這樣的軍隊卻能在戰爭中得勝,憑藉的正是這種不盲從的判斷力,戰爭需要臨機應變,靈活思考如何行動,而這就是以色列教育的核心價值。
▲吳維寧的育兒感想受到許多讀者歡迎,遠嫁以色列的她,看見台灣與以色列在教養方式上的差異,她發現,以色列的教育方式其實非常科學。(圖/吳維寧提供 文/張文馨)
當了媽媽之後,吳維寧驚訝地發現,以色列的年輕男子,對小孩的狀況十分了解,也會帶小孩。她坦承,生小孩之前,她並不是個喜歡親近小孩的人,有次在以色列搭飛機,看到兩個小孩在椅子上不停吵鬧撒野,卻沒人管教,她覺得這是父母沒管教好。
若在台灣,早就被白眼,可是在以色列,好像人人都了解兒童身心發展,遇到吵鬧的兒童,除非情況很嚴重,否則大家都能體諒,如果小孩真有狀況,旁人也會主動協助,她起初對這種陌生路人都會介入處裡別人小孩的狀況很訝異,久而久之,發現這在以色列是常態。
集體教養 人人都懂小孩
後來,吳維寧發現這與猶太家庭的文化有關,因為鼓勵家庭生養眾多,兄弟姊妹必須彼此照顧,男孩女孩都有機會當小保母幫忙帶小孩,自然對兒童的身心發展都能了解。
這種「集體教養」的氣氛給她很大的安全感,她說,就算自己是外籍新娘也一樣,可以隨時求助,而且知道旁人一定會幫忙。有好幾次,她獨自帶小孩從以色列南部坐飛機到北部,當小孩吵鬧或忙不過來時,旁人都會主動協助。
吳維寧認為,現代以色列教育有其歷史淵源,猶太民族經歷過大屠殺,民眾的不安全感即使經過數十年仍纏繞不去。歐洲曾有一派猶太人認為應融入當地文化,發生大屠殺之後,多數猶太人希望建立國家。老一輩猶太人對德國的仇恨依舊耿耿於懷,傷痕烙印在每個家庭中,她認為這些仇恨需要靠時間來處理,以色列的教育中並沒有教導孩子要憎恨德國,而是希望孩子記取教訓,讓自己變得更強,才能保護家庭和國家。
「猶太教育強調小孩要有批判能力,在台灣,小孩頂嘴是非常沒禮貌的行為,但以色列社會有這樣的寬容度。」吳維寧笑著說,其實很多人覺得以色列的青少年太野蠻放縱,她也覺得以色列家長對青少年有點放任過頭,但她也同意,不可能要求小孩完全順服,又要他有批判能力。
科學教養 慢慢來比較快
2006年開始擔任幼教老師的吳維寧觀察,以色列幼教系統以一套非常科學的方式進行,面對任何小孩的問題,他們都有一套標準步驟和正確答案。例如,為什麼要讓小孩自己吃飯?為何讓小孩努力爬而不要太早學走路?早點給水瓶而非奶瓶,都能援引兒童發展理論來解釋。她很佩服即使幼教老師只有高中畢業,但一談起兒童發展,人人都能侃侃而談,都是幼兒發展專家。
她曾帶過一個孩子,兩歲了還不太會說話,在台灣可能會被判定「語言障礙」,但幼稚園決定花兩個月來找出原因。她們發現,小孩家中開動物園,平常和爸媽住在一起,動物園裡沒有其他同齡孩童,當同儕已經會說句子時,他只會說單字。吳維寧認為,「環境」是主要關鍵,回家後沒人陪他說話,只有一大群動物。而小孩的母親是所謂的「直升機媽媽」,什麼事都幫小孩打點好,孩子不需要說話,母親就會自動滿足他,導致他幾乎不需要開口,缺乏學習說話的動機。
園長建議放學後將小孩留校一下午,多和其他小孩互動,3個月後,成效非常顯著,小孩也恢復到該年齡應有的語言能力。
為什麼以色列的幼教老師有這樣的敏感度?吳維寧說,以色列義務教育從3歲開始,出生後4個月就可請人托育;以色列政府很早就介入早療系統,部分幼兒園在孩童4個月時,就會請感官職能治療師來觀察小孩的發展,從抬頭的狀況來看孩童肩膀肌肉、手掌是否能完全打開握東西。此外,家長若發現孩童有狀況,每個地區都有兒童發展中心可尋求協助。
吳維寧表示,以色列的幼教體制以團隊工作為主,3、4個老師帶十幾個孩子,師生比高,老師們彼此支援合作,用集體的力量幫助孩子學習。
用愛陪伴 從旁觀察
長期觀察台灣教養網站的吳維寧發現,很多家長關心教育與孩子發展,但往往幫孩子做得太多,剝奪了孩子的學習機會,導致孩子缺乏好奇心。
她語重心長地提醒,學科能力不是唯一標準,人際關係和自理能力也很重要。在以色列,爸爸扮演的地位相當重要,大部分的以色列爸爸介入小孩的教育相當深。台灣不少爸爸假日會帶小孩出去玩,培養親子關係,她認為,爸爸的角色不該只是陪孩子「殺時間」,應該和媽媽一起注意觀察小孩的發展,「陪伴」和「顧小孩」是兩種不同的心態,「陪伴」是將時間空出來陪小孩,就算在家一起作家事都好,應該重視相處的品質。
吳維寧建議,家長可以慢一點、更有耐心一些,多聽聽小孩說話,讓孩子表達自己的想法,其實孩子明白自己的個性跟需要,大人只要仔細觀察,就能幫助孩子自在地做自己。
▲吳維寧一家全家福照。對觀察人的發展很有興趣的吳維寧,為愛結婚之後,決定生孩子,做好心理準備,真心誠意享受養孩子的樂趣。(圖/吳維寧提供 文/俞普琹)
不論是以人為本還是威權的教育體制,都難逃校園霸凌。以色列的教育如何處理校園霸凌?吳維寧以大女兒小雅為例,說明以色列老師的教育哲學。
面對霸凌 自己要變強
小雅有個從零歲起就玩在一起的好朋友,兩人從牙牙學語就認識,一起進幼稚園、小學,發展出親密的姊妹情誼。可是,上小學後的某一天,老師對吳維寧說,她必須把兩個小女孩分開,不能繼續待在同一個班上。
老師解釋,那個小女孩不愛學習,還會拉著小雅一起對抗老師,小雅是個天真的小孩,一心只聽好朋友的話,跟著拒絕上課、不交作業,學習進度嚴重落後。「那個小女生會操控小雅,她完全聽命於她,甚至當朋友不在時,她一個人不知所措。」聽到老師這番話,吳維寧差點失控大哭,沒想到自己的女兒居然遇到這樣的關係霸凌,她居然毫無所悉。
台灣處理校園霸凌經常會針對「施暴者」,以色列的教育哲學卻是:「不能怪別人太強,要怪自己太弱!」對付霸凌的解決之道,就是「讓自己變強」。
吳維寧說,過度保護孩子,只會削弱孩子的能力,面對校園霸凌,凸顯孩子的社交能力不夠,不懂得自我保護,缺乏危機處理能力,最好的方法不是家長和老師介入,而是「讓自己的孩子強起來!」多交其他的朋友、勇於面對衝突、拓展社交圈,學習處理人際關係。
這一切能力不會憑空而來,得靠家長從小陪伴、觀察孩子,從生活中慢慢發展出來。以色列有句諺語:「從三歲小孩在幼稚園的表現,就能預測他未來的人際關係。」
對於熱中研究教育、對人類發展有莫大興趣的吳維寧而言,養孩子的過程,就是一場充滿樂趣與挑戰的冒險,她提醒,「讓孩子做自己」的同時,父母也必須認識自己的角色,認真當父母。吳維寧坦承,她和先生原本都不是喜歡小孩的人,但她對觀察人的發展很有興趣,為愛結婚之後,決定生孩子,她「把自己準備好」,做好心理準備,真心誠意享受養孩子的樂趣。
整燙發信軟體除蟲除蟲
留言列表